一、“昆山反杀案”——正当防卫的界限
2018 年 8 月 27 日晚,于海明骑自行车与同向驾驶宝马轿车的刘海龙发生争执,刘海龙从车中取出一把砍刀连续击打于海明,后砍刀甩脱落地,于海明抢到砍刀,在争夺中捅刺刘海龙致其死亡。
这一案例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最终认定于海明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它明确了在面对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时,公民有权进行无限度的防卫,对于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二、“张文中案”——产权保护的范例
物美集团创始人张文中在 2008 年因诈骗罪、单位行贿罪、挪用资金罪被判处有期徒刑 12 年,2018 年 5 月 31 日,最高人民法院对张文中诈骗、单位行贿、挪用资金再审一案进行公开宣判,撤销原审判决,改判张文中无罪。
此案体现了对企业家产权的有力保护,彰显了国家依法保护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的坚定决心,对稳定社会预期、增强企业家信心、营造良好法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三、“长生疫苗案”——药品安全的警钟
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生产存在记录造假等严重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行为。
这一事件引发了公众对药品安全的极大担忧,也促使相关部门加强对药品生产、流通等环节的监管力度,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它警示我们,药品安全是不可触碰的红线,任何违法违规行为都将受到严厉惩处。
四、“杭州保姆纵火案”——刑责与民责的探讨
2017 年 6 月 22 日清晨,浙江杭州蓝色钱江小区发生火灾,林生斌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不幸遇难,而凶手是他们雇的保姆莫焕晶,2018 年 9 月 21 日,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莫焕晶被执行死刑。
此案不仅涉及刑事罪责的认定,也引发了关于民事赔偿等问题的广泛关注,它让人们思考在重大灾害事件中,如何平衡刑事处罚与民事赔偿的关系,以更好地维护受害者的权益。
五、“滴滴顺风车案”——网约车安全的反思
2018 年 5 月和 8 月,滴滴顺风车连续发生两起女乘客遇害事件。
这一系列事件暴露出网约车行业在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漏洞,推动了网约车行业的全面整顿和规范,它提醒我们,新兴行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必须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切实保障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经典案例不仅在法律层面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社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使我们不断反思和完善法律制度、社会治理和公民意识,它们是法治建设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为我们构建更加公平、公正、法治的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